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吉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16 7:59:19
陈吉德:高校应实行“大处制”改革
“大处制”改革是内部改革,同样不可忽视
 
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国务院正在实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将几个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实行大部制以后,运行成本将有所降低,行政效率将有所提高。在这种局势下,我认为高校应该效法大部制,实行“大处制”改革。
 
现在的高校部门多得吓人。你只要随便打开一个高校的网站,就可发现三四十个部门,比如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组织部、机关党委、宣传部、纪委办公室、监察处、教务处、科技处、社会科学处、研究生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审计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基建处、资产管理处、信息化建设管理处、产业管理处、离退休工作处、校工会、团委、直属单位党总支、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档案馆、师资培训中心、学报编辑部、博士后流动站……
 
部门如此之多,其害处也显而易见:一是行政人员膨胀,财政支出加大。早已有人戏言道,如今的高校是“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句,就是“行政人员一校园”。南京的一所高校教职工有3000多人,其中教学一线人员只有1000多人,行政人员1000多人(其余的是服务人员)。这些行政人员不用站讲台,不用写文章,只要每天上班8小时,处理好并不复杂的日常事务即可。如果算财政支出,那也高得吓人,即便按每人每年3万元的比较低的基数来算,也得3000万元。二是职能交叉、效率低下。这从项目报销的事务中可见一斑:图书发票在图书馆签字,然后学院或系资料室签字;餐馆发票在科技处或社会科学处签字;固定资产发票要资产管理处签字;各种发票都签字后,在总报销单上还要有领导人签字、经办人签字、验收人签字。假如仅一个校区,麻烦倒不大;假如有多个校区(事实上大部分是多个校区),那可就麻烦大了,一会儿领导在新校区,一会儿公章在老校区,总之你不在各个校区跑上几趟,不花上几天时间,就想报销完,肯定是天方夜谭。
 
面对这多如牛毛的部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高校的“大处制”改革势在必行。所谓“大处制”,就是相关部门合二为一,比如将科技处和社会科学处合并为科研处,将产业管理处并入资产管理处,将机关党委并入党委办公室等。但是实行“大处制”改革决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比如本来两个部门各有一名正副处长,合并变成一正三副,这样一来,所谓的“大处制”改革就变成了一场“集体秀”,丝毫不能改变“处级干部一礼堂”的可笑现象。因此,我所说的“大处制”改革不仅仅指形式上的部门合并,还包括部门合并后行政人员的精减。行政人员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可怕。在南京的一所高校新校区,上午8点上课,教师必须早起坐7点的班车,而行政人员虽然是8点上班,但只要坐上7点50分的班车在8点40分赶到就可以了(其潜台词是只要坐上校车,就等于上班),这就是意味着在8点40分之前,新校区的各个部门几乎是没有人的。假如实行“大处制”改革,行政人员有所减少,这样可笑的现象可能有所减少。
 
更重要的是,高校实行“大处制”改革,可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相互推诿的现象。江苏省去年举行全省大学生DV原创作品大赛时规定,参赛作品必须加盖学校公章,有的盖章过程中校办、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就相互“踢皮球”,弄得学生不知所措。
 
近日,有人在网上说效法国务院大部制的合并,除了能减少中层领导的职数之外,并没有太多意义,因为这仅仅是高校内部的权力整合、人员重组,而不能触及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在我看来,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只是外部改革,“大处制”改革是内部改革,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我们过于强调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而忽视了内部改革,那同样是非常可怕的。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