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陈欢欢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08-5-16 7:59:19
重建精神家园 灾后援助心理学在行动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就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心理学家的请战书和求助信。
“这次是心理学家们自发参与,并且非常主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建新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从我们这里汇集的信息看,很多心理学家都纷纷请缨,要求去前线。成都、重庆当地都已经组织了心理学队伍,打电话希望我们派人去进行指导。”
5月13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通过中科院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交了心理学家参与抗震救灾的建议书。
5月14日,心理所召开紧急会议,启动了“5·12”心理援助行动,并与中科院的整体救灾计划进行了协调。
5月15日晨,按照协调结果,心理所派遣的两人先遣小组奔赴四川,参与到中科院成都分院的援助计划中。
5月15日下午,第二批专家组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雨青带队,与4名组员随同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同时,心理所也组织了后援、后备专家组,随时根据前方的需求提供支持。
据悉,由于人手有限,中科院心理所此次心理援助的主要任务是考察实际需求,提供基于科学研究的心理援助知识、模式和培训,以便更好地提高当地心理志愿人员的援助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受灾群众的自救和康复能力。
此外,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单位的心理援助团队都在分头行动、相互协调。
“现在还是救命阶段,心理援助尚在准备阶段。”张建新表示,心理学真正开始发挥作用是在救援结束、百姓生活稳定之时。
灾后恢复:心理学家作用明显
“从现在的救助情况看,物质上的救助和家园重建虽然困难,但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们应该是有充分信心的。更为突出的反而是受灾百姓的心理创伤能否得以尽快痊愈。”张建新开宗明义。
不管是印尼海啸,还是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心理学家都在灾民的心理康复中发挥了明显作用。张建新介绍,随着救援的深入,当灾区百姓恢复正常生活之后,心理学家应该在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两个层面的干预。”张建新向记者介绍,第一个层面是政府、媒体等渠道的广泛宣传。告诉受灾群众他们并不是孤立的,针对所有受灾群众和参与援助的战士和医疗人员等,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科学知识。
“这些宣传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让受灾群众知道,他们在天灾面前不是无助的、不是孤独的。灾区和外界断了联系,缺水、缺电、缺粮,但也缺信息。现在社会离不开信息沟通,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灾民提供收音机等通信手段。让他们早日得到外界的信息,知道外界的支持,这是当前最重要的心理干预。”张建新说。
第二个层面的援助,是针对个人和小团体进行的心理干预。张建新表示:“受灾人群的受灾状况、程度,他们个人的心理承受程度等都是不同的,面对同样的灾难,每个人的情绪、心理、处理方式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另外,心理康复不是几个心理学家和一些志愿者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要作好准备,越到后期,长期性的心理问题就越会凸现出来。有些人可能始终心理阴影很强,需要长期的援助。”
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几所学校教学楼倒塌的新闻最为让人揪心,几百名学生被压在废墟下,有些长达几十个小时。“从中被救出来的孩子的心理创伤一定是非常严重的。”张建新说:“还有那些失去孩子的家长和失去双亲的儿童。当然,那些参与从事高强度抢救生命工作、目睹惨状的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等,也都是我们进行心理援助的重点对象。”
张建新同时提醒要重视遇难群众的后事处理。他表示:“中国人非常重视丧葬事宜,如果政府能安排隆重的集体丧礼等仪式,这将是对逝者家属最好的心理安慰途径。”
一次建立心理干预体系的尝试
5月14日,《科学时报》记者见到了即将出发的两人先遣队——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王文忠和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治医师祝卓宏。
祝卓宏此前曾在SARS期间随解放军总医院心理科主任王择青进驻北京小汤山医院,担任心理治疗师。目前,他正在中科院心理所攻读博士学位,因为此次行动,他的毕业答辩很可能要推迟。祝卓宏表示,国际上虽然有现成的心理干预模式,但中科院心理所本次的主要任务就是探讨适合当地情况的模式。
“国内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康复的研究还在探索之中。”张建新表示。
唐山大地震时,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尚未恢复,全国没有几个心理学家。之后发生的大连空难、SARS灾难、福建风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时,逐渐地都有了心理学家的参与,他们采取的一些心理科学技术措施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总体而言,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援助体系。
“这次是一个尝试,在规模和深度上是最大的一次。”张建新说,他希望在这次的援助中能突显出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同时,这也表明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物质、精神并重的历史阶段,援助将不再仅仅限于挽救生命、提供物质资源,同时也大力地注重人们的心理康复和精神家园的重建。他也希望,通过这次行动,能够总结出成功、有效的经验,以利于将来在我国形成一套心理干预机制,一旦类似灾难出现,能很快发挥作用。
重塑中国人精神家园
从年初中国南方的冰冻灾害,到藏独事件,再到汶川地震,2008年注定是中国多难的一年,也注定是中国人团结的一年。
“今年几起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人表现出的团结精神是非常感人的。但是这种精神能否保持下去?”张建新说:“我们都希望坏事能够变好事。在灾后重建阶段,政府不仅要规划物质家园的重建,更要思考如何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这些年我国的确出现了一些道德丧失、经济利益两极分化、政治利益干群冲突的现象。这次灾难感动着全国人民,他们内心美好的东西得到极大启动。那么,能否通过这一事件,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张建新认为,汶川地震同时也是一个契机。他希望在震后重建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要提出来,要当做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规划,注重其长期的效果,这比空喊口号、获得一时的感动要重要得多。
此次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行动,采取了及时的措施,获得了老百姓的钦佩和好评。这是重建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的、积极的条件。“救灾款能否保证透明化?这对老百姓,尤其是受灾的百姓很重要。政府花了这么大力气,最后的结果是否是满意的?”张建新希望从上到下,各级政府能保证让每分钱都透明化,都用在灾民身上。“这些措施比什么都实在。”他说。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之后,政府虽然采取了救灾措施,但由于布什未能及时亲赴现场,其民调支持率大幅下跌。“可见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张建新说。
张建新表示,心理干预的基本准则,就是尽可能调动积极向上的因素,抑制消除负面因素。因此,心理干预除了心理学家的介入,媒体、政府等各方面的作用都非常大。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