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朱四倍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08-4-29 8:57:10
新京报:从贾植芳先生看当下学术人格的蜕变
 
4月24日夜幕降临的时刻,一个瘦小的躯体,一个不屈的灵魂,被蒙上了洁白的床单,著名学者贾植芳先生走完了92载人生。他著作等身,在最动荡的时刻曾四次入狱却从没违背自己的良心,没有对当时的胡风落井下石,一辈子敢说自己顶天立地,没有说过违心的话。在他的《狱里狱外》里,当他因胡风一案牵连被捕受审时,审讯员曾拿出厚厚的三个日记本逐条念其中的内容。“他们所记的我的谈话内容,有的是我说的,有的是他们添油加醋地写上的。原来,在我周围有不少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大小‘知识分子’!”
 
贾植芳先生带着他的风骨离开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却并不少见如先生所言“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大小‘知识分子’”,只不过是变换了存在的形式。也正因如此,先生的学术人格更让我们仰视。
 
所谓学术人格,是指能够立足于学术本位,敢于坚持真理,不为现实得失所扰,不为名利所羁绊,乃至不惜为之献身的殉道精神。先生的一生彰显了学术人格的意义,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或许,我们并不缺少如先生一样的大家,如被人称为中国20世纪下半叶第一文化良知的马寅初,当《新人口论》遭到批判时,一位领导人曾出面劝他写一份检讨,马寅初的回答是:“吾爱吾友,吾更爱真理,为了国家和真理,应该检讨的不是我马寅初!”并公然声明:“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然而在当下,如贾植芳先生一样的人少之又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更让我们痛心的,是一些学人的追名逐利、见风使舵,乃至落井下石等丑态。在这点上,先生足以压榨出某些人心中的“小”。
 
先生让后人仰视,并非单单源自本身的成就,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自身人格的力量。这样的人格是社会的财富,是我们进步的力量,在这样的关照下,我们不会忘记奉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陈寅恪,不会忘记敢于公开站出来为胡风辩护的美学家吕荧等。但这样的学者在当下确实是凤毛麟角的。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真正的学术人格,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有思想锐气,应从一位知识分子应有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出发,不避凶险,敢于抗拒邪恶,勇于探讨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敏感问题。先生的人格魅力也正显现于此。
 
笔者以为,先生的人格足以折射当下学术人格的变态和退化。我们只有从先生的人格中汲取精神食粮,检视我们的不足,弥补我们的缺陷,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