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贺根生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08-4-11 2:31:20
“水气平衡栽培法”带来水稻耕种新革命
减少甲烷产生,节水50%~60%,增产5%~10%
[科学时报 贺根生报道]“水稻,水稻,不灌水,不长稻。”这个水稻栽培千古定律,随着我国广西“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的成功研究将被改写。
记者近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了解到,由研究员徐世宏经过5年试验提出的水稻栽培新方法,使水稻在生长期再也不用一直泡在水中,而是在分蘖、孕穗抽穗灌浆期,利用自然降水和少量的人工沟灌补水保持田间湿润,其他生育期实行旱管,以达到水稻各生育期田间水气养分平衡。采用此方法,不仅优化了水稻生长环境,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植株抗逆性,减少了水稻倒伏和病虫害,增加了水稻产量,而且实现了水稻栽培的节能减排。
据介绍,2003~2007年,该站已在广西玉林、贺州、桂林、南宁、防城港市等不同区域,对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示范面积已达1000亩。结果表明,采用水气平衡栽培法种植的水稻,分蘖数提高8%~15%,产量提高5%~10%,节水50%~60%以上。同时,由于减少了稻田泡水时间,土壤可经常接触空气,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得到提高,减少了甲烷和有毒物质的产生、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
该技术发明人徐世宏说:“如果免耕抛秧是水稻栽培的一次革命,那水气平衡栽培法将带来水稻耕种的又一次革命。”
节水、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命题。如果此法在广西1000万亩保水田推广,每年可节约水稻栽培用水约30亿~40亿立方米。
有关资料表明,传统灌水栽培水稻产生的甲烷占世界甲烷排放总量的20%,而同一计量单位甲烷的升温效应比二氧化碳还高。采用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可以有效抑制甲烷的产生,将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据悉,今年,广西已把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列入农技推广“百千千万科技增粮”主题示范活动内容,在全区14个地级市的60多个水稻高产示范样板片示范应用。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