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张明平 李润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4-11 8:35:27
浙大“最牛愤青教授”炮轰现行教育:作弊是逼良为娼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是我们的教学条件差吗?是我们的研究条件落后吗?”郑强在向教育发难。近日,被称为“最牛愤青教授”的郑强在江苏大学进行了一场名为“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的演讲。
头顶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博士生导师等一系列学术桂冠的浙江大学工科教授郑强,因经常炮轰现行教育而得到网友的热情追捧。
报告会从天黑一直持续到晚上近10点,台下挤了近3000人,几乎没有人离开。
教育的误区是挖掘式智力开发
演讲中,个性张扬的郑强敢怒敢言,痛陈现代社会中的种种不是,锋芒直指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通过列举幼儿园“讲坐姿、立规矩”、少年宫“车水马龙”、中小学生的所谓“成熟、懂事”等一系列现象,他指出,我国的教育误区是,“挖掘式的智力开发”,“挖煤炭挖到黄土了还在挖!”
郑强结合自己的高分子专业打比方,教育就像做一个陶器,幼儿园阶段给沙子浇浇水,小学阶段捏一捏,初中造造型,高中上釉,大学烧焙,“可现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太能干了!”他说,“超量灌输知识极大地挫伤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摧残了孩子到大学后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孩子小时候不得玩、不能玩、被别人玩,上大学后“没人管难受”,开始大玩特玩,沉溺网络,盲目恋爱。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他说,“好的教育让人走向善良;反之使人愚昧,而且愚昧得不可理喻。”演讲中,郑强不时有惊人之语,“分数越高,意味着你残废的程度越高!”、“选择一流大学,恰恰选择了平庸之道!因为你丧失了继续领先的动力。”
作弊是“逼良为娼”
对于自己在6年内连续三届高票当选“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郑强解释说,一名老师要想被学生喜欢,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有真才实学,有爱学生之心,能与学生沟通。
他自称,在浙江大学他是“专门拯救那些被处分的学生的”。对于大学校园中的作弊现象,郑强的观点令人瞠目:“作弊是‘逼良为娼’!”他指出,“评奖是现在大学生作弊的驱动力”。他发现,很多作弊的都不是成绩不好的同学,很多成绩好的同学为了获得各种高额的奖学金而去铤而走险。他明确反对监考老师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学生,因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而不是惩罚”。他笑言,自己监考的考场上没有作弊的秘诀就是“精神控制法”,相信学生都是优秀的,提醒他们要“永葆革命晚节”。一直对英语“怀有批判”的郑强对于高校“双语教学”,表示“坚决反对”。“专业的东西非常细腻,要靠民族语言才能表达透。专业课学专业的,不是学语言的!”他风趣地说,“如果这样,学生4年下来就听不懂美式英语、英式英语了,只能听懂郑强带四川口音的英语了。”
豪华校园是对学生的双重毒害
很多高校大搞新校区建设,校园现代大气,风景如画,对此,郑强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豪华的校园是对学生的双重毒害!”因为“很多边远地区的孩子进了这样的校园,恨不得把身上简朴的衣服扔了。”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只有穿名牌、骑名车才匹配。他质问在座的大学生,“在这样鸟语花香的校园里幸福地生活4年,老百姓还能指望你们到艰苦的地方去吗?你们内心还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吗?”他对比古今中外的大学说:“真正一流的大学,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于大学精神的树立。”
对于大学生们抱怨的“找工作难”问题,郑强更是不留情面:“你们没有资格索取!你们没有给这个社会作过任何贡献。”“不是找不到工作,是很多同学不找艰苦的工作。你们是找不到享受的工作!”
文化人别做精神上的孤魂野鬼
3个小时的演讲,郑强在以“郑氏见解”给学生“洗脑”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他坦言,今天是来“挖心的,来剥皮的!”他大声疾呼:“一个缺乏自信心的民族,一个主体意识不健全的民族,一个把自身的命运托付给他人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他告诫大学生,不能因为学了一点知识和技能就变成“文化和精神上的孤魂野鬼”!
郑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专业的本领。这样才会有自信。对于专业的热爱不是天生的,而是“付出了以后才会爱”。
“科学是有国界的,科学家永远爱他的祖国!”学术研究要关注社会需求,更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郑强简介(来自百度百科):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国民辛勤地耕耘;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民众的自尊自强;一个中国的年轻学者,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融汇于新世纪中华复兴的大潮中,才能有最大的成就。――郑强
郑强,196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
(1) 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
(2) 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
(3)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2004年再次获得浙江大学学生心中最喜爱的老师。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