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亚民 王丽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5 7:24:21
国际海龟生物学大会综述:威胁仍继续 研究手段不断更新

 
王亚民 博士,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副教授
 
国际海龟生物学及养护大会于1月底在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亚州海滨城市洛雷托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海龟保护学会组织和主持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的1000余位专家及环境保护工作者、学生、社会团体的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海龟的生物学和保护等各方面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研讨,交流了各国最新的科研进展和保护现状,为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本次研讨会的重点是对各国海域及本土海龟资源的养护。本土资源养护是国际自然资源养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本土居民与自然环境关系最为密切,与海龟和其他物种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并有着和海龟等动物共存的直接需要,所以本土居民的有效保护是海龟保护成功的关键之一。
 
海龟是海洋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近年来海龟资源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和影响,包括海岸产卵环境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渔民误捕等,以致于有些海龟种群的数量下降高达90%。本次大会围绕海龟的营巢状况和生物学,摄食和发展区域,种群生物学及相关模型,行为学和迁徙,渔业,遗传学,解剖学、生理学及健康,保护管理及相关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研究,公众教育和倡导10个主要议题,和加利福尼亚地区海龟研讨等3个特别议题展开讨论。
 
此次年会上,与会人员对各个国家的海龟研究及保护情况作了详细的陈述,分析了目前海龟资源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线粒体DNA、微卫星DNA及单核苷酸多样性的广泛应用,使海龟的遗传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基因交流、种群起源、种群繁殖能力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卫星追踪、全球定位系统(GPS)跟踪及遥感技术对海龟的迁徙洄游路线进行研究,得到了很多新的数据,使人们对很多海龟种群的迁徙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次年会上,各国专家还交流了海龟研究取得的最新突破性成果,许多成果引人注目。
 
玳瑁在东太平洋销声匿迹
 
玳瑁在东太平洋海域生态灭绝。由于良好的海洋条件,东太平洋地区成为包括玳瑁在内的5种海龟及大量经济鱼类的活动中心。这个地区的海龟资源受到渔业活动和其他一系列人为活动的显著影响,种群资源严重下降。玳瑁在此区域已生态灭绝,濒危状况被重新定位,被提议列为此地区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为保护这一物种,各国专家作出了相应的努力。2007年10月,保护东太平洋玳瑁的倡议行动启动,重点在于对玳瑁种群生物学的研究。该行动希望通过提供有关东太平洋地区海龟保护和生物学的关键信息来帮助制定区域性管理计划,并最终确定玳瑁资源在此地区恢复的可能性。监控包括玳瑁在内的东太平洋区域海龟监控网络的逐步完善,有助于玳瑁资源的监控和恢复。
 
气候变暖影响海龟出生性别比
 
加拿大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将对海龟产生严重影响。2005年,研究人员想确定全球气候变化对人工孵化的平背海龟(Natator depressus)稚龟的性别比率是否存在潜在影响。研究于海龟大量繁殖的六七月份在澳大利亚Bare Sand岛进行,一直延续到10月中旬。研究期间,该岛的环境状况异常于往常年份,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气候变化产生的持续趋势的开端,并且被相关数据证明。结果表明,该岛作为一个完整的种群栖息地孵化出的稚龟出现了显著的性别比例失调,倾向于雌性个体的产生。这项研究首次证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将对海龟产生重要影响。
 
发现棱皮龟重要觅食地
 
对于棱皮龟觅食地的追踪有了新的发现。西太平洋的棱皮龟在温带和热带的印度—太平洋海域有许多不同的觅食地。2002年至2006年,研究人员通过精密的航空调查,结合遥感海洋学数据、现场调查及遥测研究记录了棱皮龟的运动和潜水行为,以期更好地了解棱皮龟潜在的觅食地并且找出关键的营养链。研究表明,棱皮龟首先在30~60米的浅海区域聚集,并没有与它的主要摄食对象——水母密切相符。通过对离开加利福尼亚的棱皮龟的长期卫星追踪发现,在离岸约30~100公里处的锋面海域可能是棱皮龟的重要觅食地。目前对于这些离岸栖息地仍然了解甚少,但由于2004至2006年水母的种群数量在近岸的水域急剧减少,这些栖息地已显得尤为重要。
 
觅食地环境影响海龟产卵频次
 
绝大多数海龟都不是连续地进行产卵,而是跳过1到2个产卵季节,每过2到3年返回产卵地进行产卵。Marc Girondot等指出,通过研究从法国圭亚那地区返回的海龟得出的大量资料表明:海龟这种每隔2到3年回归的可能性,受到先前年份觅食场所的环境状况的影响,而且在接下来的2或3年中,雌海龟不会产下相同数目的卵。
 
研究手段不断更新
 
此次年会上,与会专家还提出了许多可用于海龟保护和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模型。一种叫做“回路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被用以建立生态学模型,可分析渔业对海龟种群的直接和间接干扰。“副渔获物快速评估”技术利用港口内的渔船计数,结合对渔民的调查问卷来收集渔业中渔获量和副渔获物的基本信息。这种方法对缺乏相关数据的渔业进行必要的评估,可以帮助减少误捕,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美国专家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估海龟和渔业活动的相互作用的仿真模型,结合相关的海洋学数据,可能发展出一种减少海龟误捕量的实时管理手段。Helen Bailey等学者提出了可用于海龟卫星追踪数据处理的状态空间矢量模型,此模型可利用得到的数据进行建模,解决测量误差和数据大量缺乏的问题,并可对海龟在每个位点的行为学进行评估。
 
本次年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于1月16日至21日举行的龟类保护小组第十次年会。龟类保护小组是西北墨西哥地区的第一个保护组织,10年前由渔民、科学家、自然保护者等发起,目前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草根保护组织之一。2007年,龟类保护小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建立国际交流,将当地及夏威夷、日本的渔民聚集到一起,共享海龟友好型捕鱼方法,在不影响当地传统生计的基础上,有效地拯救和保护了数百头海龟。
 
这次大会还发起了海龟观光项目(SEE Turtles Program),一个典型的生态旅游项目,该项目希望观光者对海龟保护产生有利影响,帮助当地人民和地方社团理解并受益于他们当地野生动植物的价值。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海龟专家组出版的《世界海龟状况报告》(SWOT Report)第三卷也在这次大会上公布。这份报告是有关世界海龟保护的重要出版物,包含了有关海龟的许多重要信息:海运产生的塑料碎片如何影响海龟和其他的海洋物种,这些物种个体如何减轻这种严峻的威胁;公布了目前为止最详尽的世界范围内的玳瑁营巢位点图和影响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玳瑁数量的日本龟甲贸易路线;报道了一头被追踪的棱皮龟历时647天从印度尼西亚经太平洋抵达美国俄勒冈州,历经20558千米,成为记录到的最远距离的迁徙。
 
本次海龟保护大会上,亚洲地区的专家召开的小型研讨会,讨论了中国海龟保护的问题,建议中国加强海龟保护力度,尤其应加强管理海龟的非法贸易。在会后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同盟海龟专家组会议上,讨论中国海龟保护的问题被单列为一个专题。(易蓉蓉/采访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