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论 文 实名举报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评论:别把“院士”头衔看重了
 作者:张显峰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8-1-8 10:13:23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中国工程院近日给新当选的33位工程院院士发去了一封倡议信,希望新科院士们不仅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再接再厉,更要严守纪律。信中特别强调,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拒绝为商业性广告造势,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1月3日《人民日报》)
 
这样的劝诫之语,人们并不陌生。几乎每届院士增选之后,中国工程院都会给每位新科院士发去这样一封倡议信,内容所涉禁忌之事大体相同。不过,窃以为今年的这封信,价值比以往却大有不同。
 
新科院士更年轻了。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平均年龄60岁,其中年龄最小的44岁。中国科学院29名新科院士,最年轻的41岁,平均年龄53.7岁,是1991年以来最年轻的一批。毫无疑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院士的年轻化,说明我们年轻的科学家正成长为科研领域的将帅,曾经的人才断层正在得到弥补,这是可喜的。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样一种现实:院士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依然没有走下神坛,成了院士,就成了当然的学术权威,甚至可以裁决一个年轻人的学术命运;成了院士,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很多项目,个别院士甚至以垄断资源获取名利;成了院士,也可以享受某某级别的行政待遇,行有车居有房……
 
学术界的权威地位,加上人们对知识的“普遍景仰”,使院士这顶帽子之下附庸了太多的世俗之物。各种各样的剪彩、评审、会议需要“院士”的捧场;多少单位和地方为了体现自己的科研实力,以高官厚禄吸引院士;有时候“院士”这两个字并不是院士本人的,而是所在单位和地方用以撑门面的名片,于是身陷杂事,无暇科研……
 
因此人们有理由担心,过早戴上院士这顶桂冠,对正处在科研巅峰的年轻科学家而言,是不是一件好事?这些年轻的院士能不能严守院士纪律,不以“权威”自居,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能不能唯真求实,力戒浮躁,做淡泊名利的科学道德模范?能不能面对诱惑,坚持追求科学精神?能不能像从前那样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继续做一名科研前线的领军人?
 
所有这些都是未知数。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弹冠相庆”的时候,重读这封倡议信。让我们的年轻院士多些自律,少些浮躁;让我们的社会多点平常心,少点功利心——“院士”这顶帽子的“好”“坏”,其实就这么点儿界线。
 
更多阅读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中国科学院2007年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
人民日报:院士增选吹清风
评论:请为“院士”的额外重荷减减负
人民日报就院士增选结果专访路甬祥
徐匡迪:院士增选杜绝官本位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徐匡迪:院士增选杜绝官本位
科学时报: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连线
中山大学博士称遭导师虐待 校方介入调查
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计划及申请条...
“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遭质疑 北大...
评论:校长追签字被罢免 领导的心思你别...
科技部通报2006年度国家科技计划和专...
1月3日《自然》杂志精选
美国会批准2008年度科学预算
中山大学通报:导师承认粗暴向学生道歉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