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晓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5 2:24:24
中国地质科学院盘点2007年地质科学进展
 
1月2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京评选出2007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经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地震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等32位专家认真评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
 
一、深源地幔新矿物发现,震动国际地质学界。杨经绥等研究人员在我国西藏罗布莎铬铁矿中发现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和锇铱矿中金刚石原位包体,并发现罗布莎矿、曲松矿、雅鲁矿、藏布矿等4个深源地幔新矿物,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铬铁矿中再次发现了金刚石等地幔深部超高压矿物,成果在Geology发表,并在美国AGU年会上作报告,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二、大陆碰撞带成矿理论体系新框架确立。侯增谦研究员等主持的“973”项目“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创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新框架,首次提出大陆碰撞带发育三大成矿作用类型和大陆型斑岩铜矿新理论,论证了冈底斯铜矿带的巨大资源潜力,推动了找矿突破。这一新成果发展了大陆成矿学理论,是近年来区域成矿学研究的突出成果。
 
 
三、第四纪湖泊研究揭示青藏高原20万年来环境变化和气候变迁。郑绵平院士通过对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沉积进行长期详细调查研究,探索建立了以第四纪湖盆研究为基础,阐明青藏高原20万年以来环境变化、气候变迁规律的新途径。
 
 
四、晚侏罗世东亚板块汇聚与多向造山新模式。董树文研究员提出晚侏罗世东亚构造体制重大转换——多向汇聚与多向造山新观点,刻画了东亚大陆运动学过程,揭示了多向陆内造山的机理,重新厘定了“燕山运动”的定义。这是我国近年来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对东亚大陆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五、我国获得第九颗“金钉子”。侯鸿飞研究员等通过持续20多年的国际合作研究,在我国广西柳州碰冲剖面取得了精湛的研究成果,2007年底经国际石炭纪地层委员会全票表决通过,确立了国际石炭纪维宪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这是我国在全球地质年表中的第九个“金钉子”。
 
 
六、“解剖青藏高原”获新进展。赵文津院士主持的国际合作项目“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探测与地壳活动特征”,发现东昆仑南部渐新世晚期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腹地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整体隆升至海拔约4000米高度,促进了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发展,受到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的关注。
 
 
七、南极地质研究证明泛非运动为碰撞造山事件。刘晓春、胡建民研究员在南极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进行的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详细刻画了泛非运动的精细过程,证明泛非运动是一个碰撞造山事件,并在普里兹湾—格罗夫山内陆形成连续的造山带,是对南极地质考察的重要贡献。项目还首次编制了我国第一张南极大陆1:5万地质图。
 
八、联合国在桂林建立国际岩溶中心。自1990年以来,袁道先院士先后主持了“IGCP299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IGC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和“IGCP448岩溶地质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全球对比”3个国际地质对比项目,合作推动了“IGCP513有关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前沿成果,积极推动了联合国2007年在中国桂林建立国际岩溶中心。
 
九、蓟县剖面SHRIMP锆石年龄重大突破。由于缺乏关键层位高质量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我国华北中、新元古代地层(蓟县剖面)一直在竞争国际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金钉子”中受到影响。2007年高林志等首次获得了蓟县剖面锆石SHRIMP测年1368Ma,实现了蓟县剖面年代学研究的新突破。
 
十、内蒙古宁城发现中侏罗世蜀兽科哺乳动物化石。季强研究员等人的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支持了哺乳动物中“三磨楔齿形臼齿趋同演化”的假设,而且以古生物证据证明这套地层为中侏罗统,对我国北方东部地区晚中生代陆相地层精确划分、对比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于2007年11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