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鸣 杨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1-24 10:30:31
“出身”不好的毕业生:求职就像做亏心事
 
最近几天,我所在的城市飘起了几年来的第一场雪,让我的这个冬天又多了几分寒意。求职已经有3个多月了,至今却没有什么值得向别人说起的得意经历,有的只是辛酸和输在起跑线上的无奈。
 
我读的是一所普通高校,学的是生物师范专业。一开始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薪资不是很重要。2007年暑假,我利用假期时间在家乡周边地区询问了一些高中对于生物老师的需求情况,得到的结果不是很乐观。老师的需求量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大,需要的也大多是语、数、外专业的毕业生。这算是我求职生涯遭遇的第一盆冷水了,没想到更多的寒流还在后面。
 
开学后,我发现在暑假未雨绸缪的并非我一个人,很多人都在四处打听招聘信息,更有手快的人甚至连简历都做好了,我们之所以这么急,就是因为和知名高校比起来,我们真的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在敲门砖没有别人的硬时,我们只能选择笨鸟先飞。
 
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年底在南京的一场招聘会。当时一所不算很有影响的高中招老师,我和我们学校其他师范专业的十几个同学一起去试试。招聘会似乎是事先有安排的,门外100多名应届毕业生,站得满满的。一个招聘的工作人员出来说:“××师大(一所重点师范大学)的先进来,××大学(我们学校)的在外面等着。”当时我们听了觉得很不是滋味。招聘现场没有大厅,我们一群人就在门外硬生生地站了一个多小时。12月份的南京已经很冷了,寒风刺骨。好不容易轮到我们了,每人不到两分钟的面试和零录用率都使我们彻底寒了心,那时候我们唯一的感觉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因为“出身”不够好,后来我在求职的时候也开始注意想“对策”。做简历时不再把学校的名字强调放大,而是把自己屈指可数的特长放在了简历最显眼的位置;在应聘或是面试的时候,也尽量避免谈到自己的学校,而多谈自己的经历和社会经验之类的……反正就像是做了亏心事一样,在躲着什么。时间长了,仿佛还真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感觉对不起母校,但我们真的没有办法。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瞒天过海,“骗”到和名校毕业生一样的面试机会。
 
转眼快过年了,不少同学凭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找到了工作,可以暂时安心回家了。可我还是两手空空,不想回家,有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感觉。我也参加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招聘会,多多少少因为自己的敲门砖不够硬而被人拒之门外。我也不止一次地不甘心:“如果让我和其他人一样平等地进入面试,我一定不比他们差!”可是现实就是这样,我一次次重新加入到如潮的求职大军中去。
 
3个多月的求职经历让我成长了很多:敲门砖其实不仅仅硬在你学校的牌子上,更多的还有你的个人品牌,即你与众不同的地方,相信我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会把求职的路越走越宽,让自己的敲门砖变得真正硬起来。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