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妍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08-8-7 12:4:7
太空中可能充满微生物 或被探测器带回地球

彗星可能携带微生物细菌在太空旅行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日前宣称火星表层存在有毒物质,因此可能不利于生命的存在,这让许多期望能够在外太空发现生命的人感到极为失望。但目前有一种流行的最新理论认为,太空中很可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太空中存在大量微生物
 
目前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理论认为,宇宙中其实充满了各种微生物,地球生命最初可能也起源于太空。太空中生命力极强的微生物跟随彗星或陨星一起坠落到地球表面,最终形成地球生命。这一全新理论一度引起广泛的争论。据英国开放大学微生物学家查尔斯·科克尔介绍,实验表明,一些微生物被送入太空后,仍然可以在太空中的恶劣环境下继续生存。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被发现,生命在太空极端环境中生存可能成为现实。在不久前,科克尔的理论甚至引起了外界的嘲笑。但是随着人们对地球和太空的了解更加深入,该理论将不再仅仅被认为是牵强附会,甚至有可能被冠以“银河有生源”之类的学说名称。
 
近期有发现表明,一些微生物可以生存于地球上某些最为极端的场所,如南极冰层、火山口、核反应堆等。天文学家们也似乎已经找到了一些类似地球的行星。此外,已有证据证明彗星富含有机物质。这都为太空中可能充满细菌提供了旁证。“银河有生源”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太空。也许在彗星或流星之中就存在生命。已有证据证明流星中富含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地球在形成初期的2亿年间多次受到流星的撞击,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流星将生命带入地球的说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家罗纳尔多·布雷斯洛将地球和中子星的氨基酸的分子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罗纳尔多发现,中子星上陨星坠落之地的氨基酸分子特征与地球上完全一致。很明显,陨星也会坠落到地球之外的其他地方。如果其他行星存在水或生命所必需的各种物质,同样可以像地球一样接受陨星带来的生命。彗星是一个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的集合体,富含氮、氧及其他有机物质。受到外界的热辐射,彗星内部的冰会融化成液态水。于是彗星变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星际皮氏培养皿,为微生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同样,地球也许并不是太空中唯一适宜生命生存的星球。其他存在生命的星球在运行中可能会甩落小块残片,被经过的彗星收容。其中的微生物在彗星中继续生存,随着彗星进入太空的其他位置。
 
可能被探测器带回地球
 
英国太空计划专家约翰·毕尔夫指出,太空站和探测飞船很可能带回太空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孤立的空间内可能已经变种变形,如果它们回到地球并逃过被销毁的命运,肯定会对人类构成威胁。约翰·毕尔夫说,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就曾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变种真菌,它们若与地球泥土中可以分解的金属、玻璃和塑胶的细菌混合,足以对人类构成致命的威胁。约翰·毕尔夫透露,13年前俄罗斯一名微生物学家首度发现,太空站内的真菌存在杀伤力。虽然俄罗斯航天局一直都刻意淡化这样的威胁,但是曾登上和平号的太空人都曾在控制器后、空气调节器及其他太空站各个角落发现许多变种真菌。它们极具破坏力,能释放出醋等腐蚀性物质,甚至会在空气中释放毒素。
 
美国宇航局的天体生物学家卢梅尔也认为,“在对太空标本进行研究或者人类登陆外星之前,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太空生物入侵。太空污染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地球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专门处置外星污染物的场所。”
 
人体防御系统不知所措
 
一些生物学家提出,如果太空微生物是某种“传染性病原体”,将会造成相当可怕的后果。这种病原体会根据宿主的反应进行演化。当宿主对外来的病原体产生抵抗作用时,传染性病原体就会以新的方式来维系它的发展。一旦这样,当人体防御系统准备消灭外来病原体的时候,这些病原体就会发展出更加复杂的生存方式避免自己被吃掉。另外,人体的防御系统都是针对地球上病原体的,因此,当来自太空的陌生病菌入侵人体时,人体的防御系统可能会不知所措。
 
不过,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因为太空探测器在返回地球大气层后燃烧,赤热的高温是最好的消毒剂,任何太空细菌都立刻被销毁,根本不会被带到地球上来,也不可能危害地球生物。即便来自太空的微生物进入了地球,也不一定会造成伤害,因为它们无法适应地球环境。
 
有助于研制强力抗生素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在太空飞船零重力的情况下度过12天后,其毒性明显加剧了。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发明出效果更好的抗生素。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传染病中心的微生物学家谢丽尔·尼克森领导的研究小组,把装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烧瓶搭载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运行了12天,并同时在肯尼迪太空中心设置相同的培养环境进行对比实验。样本返回地球后,研究人员检测了这两批细菌的基因活动,并进行了详细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分析。结果发现,在太空“旅行”了近两周后,太空飞船里的细菌不仅能更快更多地杀死老鼠,“其致病几率几乎是地上细菌的3倍”,而且与陆地上的细菌相比,太空细菌有167个基因发生改变。
 
尼克森表示,太空里的实验排除了重力影响,提供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培养环境。她说,该研究揭露了产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影响细菌的物理作用力有关。重力减小造成低流体切应力环境。病菌感染人体时,也需要这样的环境。当科学家在地球实验室中复制低流体切应力环境时,沙门氏菌样本的表现同其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的反应很相似。了解了这一点,研究人员可以开拓药物设计的新思路。比如他们发现,一种叫做Hfq的蛋白质似乎能控制经过太空飞行的细菌基因里的很多新活动,依照这个原理生产出来的药物,或许可以预防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目前还没有沙门氏菌疫苗,而且它对抗生素的抵抗性也越来越大。
 
尼克森认为,了解潜在危险同样可以帮助保护宇航员。因为有研究表明,长时间太空飞行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虽然目前还没有宇航员感染沙门氏菌的事例,但弗莱德·海斯在1970年阿波罗13的任务中曾因尿路感染而发烧,其他由于宇航员生病或面临潜在感染危险而导致航天飞行推迟的例子也很多。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