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德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25 8:15:26
王德华:给优秀的年轻“土博士”一点倾斜
学术界在对待海外人才和国内培养的人才方面存在不同的政策
 
学术界在对待海外人才和国内培养的人才方面存在不同的政策,这个问题已经持续很久了。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些青年学者提出,相关部门是否能够考虑对于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土博士),在相关政策上也有一些倾斜,或者安排一些专项经费支持等等类似的建议。
 
回想当年,我们这代人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当时还没有勇气提出来,主要是心里没有多少底气。“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优秀青年科学家”等等各类大牌优秀人才不断引进和涌现,我们只能默默地等待、艰难地挣扎,望洋兴叹。到今天,我们这一代已经走过了青年时代,实际上正处在过渡阶段,现在的青年学者们在各个方面发展都很快,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
 
世异时移,回忆过去,不免心生许多感慨。记得当时很羡慕这些人才的各项待遇,因为我们这些“土博士”几乎没有什么科研经费从事所感兴趣的工作,有几万元经费就算很富足了,每年都在勉强维持。要知道,一个人在才华横溢、傲视一切的年龄,缺少经费、缺少条件,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因为许许多多的想法都无法实现。因此,当时也没有多少人能发表SCI论文,只是在像样的国内学报(核心期刊)上发表几篇自己感觉还不错的文章。而从国外回来的人才一旦入选国家某项人才计划,一次性经费往往就达百万级,这对当时的我们是一生都不敢想象的事情。当时,一个国家基金面上项目是7万元左右(3年时间),假设一次可以拿到十几个国家基金项目的科研经费,或按照5年之内能申请到2个基金项目的话,需要几十年才能申请到百万元的科研经费。所以,后来听到有些人“自嘲”说,如果给我同样的支持,我干得也不差!我想这话是真的。
 
现在,我国的各项人才战略已经实行多年,是认真进行总结的时候了。毋庸置疑,有些引回来的“洋博士”的确在业务上很出色,既建立了一支队伍,也促进了国内学科领域的发展,还有许多人开拓了新的方向和领域。这些人为国内科学发展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引领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一直坚持在故土发展的无数“土博士”成绩也不差,同样作出了骄人的成绩。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予同等重视,是当今条件下务必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个国家,在某些特殊时期采取一些特殊政策,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在人才断层现象极端严重的时期,大力引进高尖端人才的战略就属于这种特殊政策,但发展地看,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要靠自主,还是要在物质与文化环境均逐步改善的条件下充分挖掘本土、本单位人才的潜力,一味靠引进,就像引不来核心技术一样,并非长久之策。
 
其实,在人才问题上,最关键的就是给予平等条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如果从起点的资源匹配上就人为拉开距离,若干年后真要两相比较,还真就没了可比性。说到底,机会对于年轻人成才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是自己有没有抓住身边的机会,但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这种机会。重视人才是永远正确的,但我们一定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