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贺方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7-22 10:44:6
中青报:高招标准的变换无异于“戴着镣铐舞蹈”
 
浙江省近日启动了全新的高考方案,改一次性统一选拔考试为三位一体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即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葛为民认为,此举将避免“一考定终身”弊病。但有人认为,新方案有将学生人为区分为三、六、九等的嫌疑和误导,易引发学生自卑心理和攀比心理。更有不少家长担心新方案可能导致暗箱操作。(《新京报》7月20日)
 
本以为改革方案会赢得满堂喝彩,谁没曾想却引来广泛质疑,恐怕这是改革者所没想到最郁闷的事情。不过,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改革方案,或许就能理解改革方案遭遇尴尬的原委。按照改革方案,报考第二、三批录取院校的学生,考试科目维持不变。而愿意报考第一批录取院校的学生,在“3+X”科目组合基础上,增考9门学科自选6题。至于报考第四批录取的考生,除“语、数、外”三门外,增加技术考试。
 
正如有人质疑的那样,将考生提前分成了三、六、九等,因为按照全部统一的考试模式,即便一个成绩不佳的考生,他在填报志愿上也会拥有完全的选择权和报考权。但按照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考生若想对所有批次志愿都具备“报考资格”,必须要加考自选6题和技术考试。这意味着,对于所有试图在高考上有所作为的考生,将可考科目全部转化为“必考科目”应当是一种普遍选择。
 
仅就改革方案中的统一考试而言,与此前的“统考”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革。即便我们把整个高考改革方案综合到一起看,也很难说这就是对现行不合理的统一高考制度的真正改革。学业水平测试,即高中会考同样是一种标准化的统一考试,不管它在综合评价中占多大比重,其最大的意义也不过是增加了统一考试的次数而已。而事实上,现阶段,人们对高考的诟病,已经不完全局限于“一考”定终身,而是“考试”能否检验出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质。
 
这样看来,似乎改革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很值得期待。从目前的情况看,综合素质评价最有可能由考生所在学校认定,姑且不论这其中会存在不少人为因素导致评价失真,单就是综合素质评价应该由谁来评价,就需要商榷。按理说,高校招生的主角是高校,如果高校在招生上没有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权力,只能凭借别人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来录取,这对高校招生来说无异于“戴着镣铐舞蹈”。
 
如果作为招生主体的高校,既没有自主命题权,也没有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权”,就只能按照别人设置的标准和程序,来选拔考生。这种情况下,信息完全不对称的高校,即便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基于对潜规则的忌惮和对评价者的不信任,估计更倾向于因循守旧地以考分取人。
 
说到底,目前对高考的改革,不管改革方案如何变换,总是围绕着“他主评价”转来转去,而不是彻底地放手由高校自主招生。当然,这种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不信任,除了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因为招生腐败泛滥的现状,使得人们宁愿要公平考试也不想自主招生。但是,如果我们认可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的方向,那么公平和素质评价,就不应是一个纠缠不清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若是因为担心公平而始终不敢放手让高校自主招生,不能在实践中规范和完善的自主招生,将永远是“想象中的积弊种种”。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