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一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18 2:28:42
唐启升院士:容量是生态渔业的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左一)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合成(左二)在摩托艇上观看刚刚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底播增殖扇贝、海胆。张一峰/摄 

在全国众多临海城市中,拥有1906公里海岸线的大连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近年来,由于粗放型的海洋捕捞方式造成近海资源的日渐衰竭,如何变“靠海养人”为“靠人养海”,由简单地向海洋索取转变为养海护海,成为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所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等企业顺势而动,创造了海洋生态养殖模式,在政府的大力推广和强力扶持下,以生态渔业为基础的高效渔业和外向型渔业已经在大连市长海县各个海岛落地生根,并为当地的渔民和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合成带队的专家团一行到长海县獐子岛镇实地考察后,认为长海县的生态意识已走在全国前列,獐子岛集团生态渔业的做法在全国同行业中堪称范例。
 
发展生态渔业是国家需求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蓝色国土”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海洋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1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据则达到了40%。在当前国家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下,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我国未来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基础。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介绍,按人口增长速度推测,到2030年,海洋食品的需求将增加1000万吨。如何使海洋产品源源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就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耕海牧渔,实现生态养殖,为未来打造“粮食基地”,正是全体中国渔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容量是生态渔业的核心
 
渔业研究离不开海上调查。作为我国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著名学者,唐启升院士率专家团一路奔波来到长海海域,实地观测獐子岛渔业的生态养殖实践,并就地提出了很多指导性建议。用张合成的话说,这也是中国水科院第一次对一家渔业企业作如此深入和长时间的考察。
 
在谈到我国如何发展生态渔业时,唐启升运用生物链的基本理论,提出我国应实行“非顶层获取策略”。西方国家往往更多地获取食物链顶层的大型水产生物,这就使水产品数量的增加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我国的国情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应更加注重获取海洋生物链中“非顶层”的食物来源,以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食物需求难题。同时,生态渔业又是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仅以贝类和海藻养殖为例,每年不仅为人们提供1000万吨的食品,还可减排120万~150万吨碳。
 
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容量标准,成为发展生态渔业的关键所在。容量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一则会产生由于食物供给不足造成的压力,另外还会出现由于生存空间不足产生的环境胁迫。而我们的目标是“高产出,高产值”,这就要求渔业企业从营养动力学、水动力学等角度,根据不同的要求,科学评估水体的最佳容纳量。
 
与科研“国家队”联姻
 
獐子岛位于黄海深处,北纬39度,寒暑交界,海水交换能力和自净能力强,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将这一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海产品优势的,就是獐子岛集团实行的“底播增殖”技术,即将优质种苗直接投放到深达三四十米的冷水域海底,既不需要投食,也无需用药,让这些种苗经过2~5年的自然纯生态成长,形成海产品的野生品质。经过不断探索,又创造出上层套藻、中层养贝、底层珍品养殖的科学生态养殖方式。十多年间,“底播增殖”模式使虾夷扇贝成为了一个年产值10多亿元的产业。目前每年向海底自然投苗超过20亿枚,价值达1亿元。
 
集团董事长吴厚刚向记者介绍,獐子岛渔业坚持“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理念。为保证海域的清洁,近几年,岛上不断加大绿化覆盖面积,现在连下雨时从岛上流进大海的水都是清澈的。2005年,公司投资200余万元,建立海洋生物实验室并建造了监测船,每半个月对所辖养殖海域的水质、微生物等指标进行一次全面检测,5~9月高温期间,每月由国家赤潮生物监测中心对可能出现的有毒浮游生物、贝毒素、污染物等进行两次跟踪监测。到目前为止,公司环境水质监测制度建立率达100%。其所在海域一直保持着国家清洁海域标准,被国家海洋监测中心确定为国内最适宜海珍品生长和养殖的海域之一,并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海岛海珍品增养殖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为加强科技对渔业的引导和支撑,近年来,獐子岛渔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科院海洋所等机构联合研究的“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投入3000多万元与大连水产学院合作开展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利用物理与生物的方法和技术,营造海藻场,设置人工鱼礁、人工藻礁,对刺参、海胆、皱纹盘鲍、扇贝等海珍品的栖息环境进行修复与优化,确保獐子岛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海珍品天然种质资源库”。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