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寇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18 2:28:42
评论:如何治理“脆弱的城市”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标志之一,但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在近20年内渐次显现,出现了一系列所谓“城市病”,其中就包括林林总总与城市道路相关的各种问题。
 
7月14日下午,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北路与灵隐路的交叉口又发生大面积塌陷,这次事故造成一名出租车乘客受伤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原因初步判定是因为建设地下隧道引起的塌方。(7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涉及城市道路坍塌的事故报道,实在是为数不少,通过网络搜索,又发现类似的事故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生过。其中,2007年3月8日,北京交通大动脉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主辅路突然塌陷,还一度成为国际新闻。早在2006年1月15日的北京市人代会上,时任市长王岐山谈起京广桥附近路面此前已发生过的塌陷时,就感叹“城市很脆弱呀”!
 
“脆弱的城市”概括了当前我国城市道路发展中的现实——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市地面价格上涨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地下空间,同时由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常常会出现开发地下空间的高峰。随之而来的是,地下空间的开拓时常造成城市地面道路塌陷之类的问题。
 
综观众多城市道路发生的坍塌事故,有专家指出了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地下设施的建造,岩溶、降水过程中抽沙等致使城市路面塌陷;另一方面是因为交通压力的增大,重型设备的碾压也成为道路坍塌的主要罪魁祸首。此外,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因地质、地下管网、地下建筑物等地下空间信息不准确、不完备,工程施工不当使塌方、地下管线断裂等事故屡见不鲜。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发挥科技力量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地下空间并非直观可见,开发利用的难度自然加大,开发时必须采取科学慎重的态度,充分依靠地质勘探手段进行分析,来了解、掌握地下空间的构造,同时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关于地下空间基本状况的信息化系统,成为城市道路建设各方能够共享的平台。
 
其次,避免发生更多城市道路塌陷事故,其本身也是城市社会管理职责的应有之义,必须从相关制度建立、实施、监督等方面加大力度。不过,建立这种制度不应该是事故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而是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角度出发的主动制度安排。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给道路开“拉链”的做法,其实集中反映了制度约束的不足,而破路重修制度成本和代价意识不足,则又成为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频发的潜在因素。故而只有增强制度执行力,才会有各方参与城市道路维护的自觉性。
 
当然,与大地震之类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相比,城市道路塌陷还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但是,其对民生的影响依然不能忽视。尤其是一些部门、单位在管理细节上的差错,成为城市道路塌陷现象发生的“魔鬼”,更说明城市道路安全维护管理需要着力强化。因此,在我国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事故,还是建设施工中防护缺失形成的灾难,都需要特别关注。如此,“脆弱的城市”最终才可以建成宜居、和谐的“坚强城市”。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