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朱效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8 7:3:49
朱效民:科学对话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6月24日至27日,第十届公众科技传播世界大会(PCST-10)在瑞典小城马尔默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共同召开。PCST每隔两年在不同国家举办一次,是当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科技传播国际会议。中国科协组织了由16位团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此次大会。今年PCST的主题为“通向未来的桥梁”(PCST-10:Bridges to the future),凸显了有关当代科技的对话与传播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今天大到国家民族,小至家庭个人的繁荣进步都与科技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举一动”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协调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如何协调行动?PCST-10提供的最直接答案是:科学对话(science communication)。
 
科学对话不仅应该存在于纵向的科学家、科技管理者、科学传播(研究)者与公众之间,也同样应该存在于横向的科学家之间、科技管理者之间、科学传播(研究)者之间、公众之间,以及上述几类群体相互之间。科学对话面向所有对科学问题感兴趣的人,尤其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和建议常常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哥本哈根分会场上,主持人再三强调世界各地的参会者以不同思维方式讨论的结果将是会议的最大收获,充分体现了科学对话的开放、多元、平等、合作的理念。
 
科学对话要积极关注和参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实际进程,从而为科学事业的参与各方以及利益相关方搭建一个交流协商的平台,集思广益,促进共识。尽管PCST是科技传播领域的学术会议,但除了讨论如何激励和培训科学家与公众打交道、探讨记者如何准确报道科学等老话题,也越来越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关注当前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当前各国普遍关心的诸如气候变化、纳米技术、环境保护、基因食品等科技热点同样是本次科学对话的热门话题。科技传播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与传播实践真刀真枪地密切结合,也使PCST的自身空间及外部影响不断扩大。
 
科学对话不必拘于形式,要创造环境让对话随处可行。本次PCST-10的开幕式及欢迎宴会是在瑞典马尔默大学图书馆宽敞的顶层阅览室中进行的,主办方站在书桌上致欢迎辞,几百名听众或站或坐,简短的致辞结束后端着餐具在书架间、书桌旁随意交谈。在各讨论分会场上,主持人往往会留出超过1/3的时间专门用于提问和评论。即使在正式的晚宴上,各国学者也是自由组合,随时交流,没有座次之别。整个大会期间让人时时感到对话的自由和流畅,可谓沟通无处不在、交流没有障碍。反观我国的一些大型学术会议,形式多重于内容,重头戏往往是领导讲话、各方致辞,专家的学术报告也常常是高高在上的一言堂,所谓学术交流则成了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或者点缀。PCST的做法,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作者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副教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