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12-6 12:8:22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揭秘 年轻人是最大受益者
12月5日,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接过聘书,与其他201位学者一起成为第九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的一员。作为特聘教授,他将在聘期内享受每年10万元的年薪。
与各地动辄上百万元的人才计划相比,张林琦教授拿到的10万元并不算多。可是在1998年,当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宣布启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并以10万年薪这个在当年算得上天文数字的薪资聘请教授时,这一“破冰”之举被媒体称为“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头一回”。此后,高校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并陆续盘活了用人与薪资制度的这潭“死水”,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冲向前台,充当国家科研“突击队”先锋。
高校教师穷得让人感到耻辱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张伟平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特聘教授。1993年,这位留学法国的博士回到南开大学工作时被定为助教,每个月拿着200多元的工资。到了1998年,已经成为教授的张伟平工资增长到2000来元,一年下来年薪不足3万元。
这位当时正年轻的教授记得很清楚,自己和周围的许多同事到菜市场买菜,为了省点钱,还要与小贩们讨价还价。“为生计所累,我们能花在学问上的时间少了。”他说。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韦钰也记得,不少高校的年轻教师向她反映:老师太穷了。
一些重点高校的年轻老师出国开会,见到自己的同门师弟师妹,聊天时说起了待遇和科研条件,只能用“穷得有些耻辱了”来形容自己的状况。让韦钰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国内一所重点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个年轻人坚决放弃了海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工作,可是国内高校的待遇实在太低了,忍无可忍的太太与这位年轻的教师分手了。而上海一所重点高校建立了一个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都不错,校长向韦钰抱怨:国内高校钱太少了,没人愿意回来。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40.7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4.6%,教师队伍断层严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领军人才匮乏。
我们这些老高校人为什么还不如刚回国的小青年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国家拿钱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困难重重:人事部门掌管技术职称评定的结果,评上教授以后,无论贡献大小,待遇都一样。而教授终身制又让不干活的老师没有解聘的危险,能干的老师也没有权利要求学校改变目前普遍偏低的待遇。
1998年5月的一天,韦钰与李嘉诚先生一起吃饭。席间,韦钰谈起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李嘉诚先生立刻表示他愿意有所作为。这一年8月4日,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计划采纳了国外讲席教授的做法,并且向年轻人倾斜:有博士学位,年纪在45岁以下。
计划公布以后,一些老教授不服气,跟校长提:我们在学校服务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还不如新回国的小青年?
60位院士参加“长江学者”第一次初评。会议一开始,韦钰先给院士们鞠躬。她说:在座的诸位与我们要评出来的年轻学者相比,论贡献,要大;论水平,要高,论困难也可能不小。可是这次请大家来是为国家选“突击队长”。就像一家人,不够富裕时,得先让年轻人吃饱,让他们可以趁年富力强,有创新激情的时候,冲击国际前沿。
报名者众。有学校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了申请长江学者,放弃了官位。这一年,经过严格评审,71人入围。
年轻科学家为“发财”才回国的?
有眼红的人说,这个计划就是让一批年轻人发财了。
在北京大学的应聘者中,当年37岁的佘振苏教授被校方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美国的年薪不少于11万美元。1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只相当于他当时一个半月的收入。
佘振苏告诉媒体,年薪10万元,本来不在考虑之中。吸引他的,主要是多方面的因素:想为国家做点事情。而国内的条件、特别是实验室建设条件开始渐渐成熟。学问做到一定程度,特别希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与长江学者的座谈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10万元钱并不是你们劳动价值的全部体现,仅仅是使各位能够安心工作而无后顾之忧,让各位能较体面地生活,能够集中精力出色地完成突击队长的任务。
还是有人不理解。当时南开大学的一位教师找到时任校长的侯自新,对这件事情发表不满。侯自新对他说:你着什么急?他们涨了,你还会少吗?
李嘉诚先生在今天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十周年颁奖典礼上说:“当年,这是一项打破制度局限的创举。不仅打破了科研人员薪酬结构僵化及平均主义的局限,更能为国家吸引及稳住人才。我们向世界发出了‘珍重人才’的强烈信息。”
年轻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年轻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说。据统计,至今全国共有115所高校聘任了130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平均年龄42岁,讲座教授平均年龄46岁。特聘教授中,9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讲座教授全部从海外招聘。通过讲座教授岗位的合作,部分高校进一步引进了若干名海外一流大学高端人才。
杨卫对此感慨最深的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年轻人中形成精英的概念。当时的大氛围是当院士的年轻人很少,但是,长江学者对年轻人来说,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争取。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示范和引领下,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许多高等学校相继实施了一批人才计划,大力吸引、培养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时至今日,国内高校教师待遇普遍提高,10万元对于很多长江学者的申请者来说不是一个大数目了。“对很多回国创业的海外学者来说,长江学者是我们回国创业首选途径。”张林琦说。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