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田豆豆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8-10-21 9:28:34
“校园明星”抄袭论文被开除:是潜规则在“逼迫”吗
 
“贾学长已经离开学校了。”近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很多同学都在议论这一消息,有人额手称庆,有人扼腕叹息。一名学生离校的普通消息,因为涉及论文抄袭和研究生保送制度等问题,变得格外引人关注。
 
论文近乎全文抄袭,校园明星曝出丑闻
 
事情要从国庆节前后说起。当时,一则“爆炸”消息在华中师大传得沸沸扬扬——“校长的研究生贾某竟然是靠抄袭论文被保研的!”消息传出之后,“保研”这个曾经神圣的字眼,在许多学生眼中顿时失去了光彩。
 
有同学表示,贾某在华中师大也算是校园明星,可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形容。他是2002级历史学基地班本科生、2006级推荐免试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便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马敏教授。
 
从本科时起,贾某就是学生的“偶像”。据《华中师大校报》记载,他本科期间就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4篇,其中3篇获得华中师大优秀科研成果奖。同时,他还获得了全国青年演讲大赛一等奖、湖北省高校普通话演讲大赛特等奖、湖北省高校一二九诗歌赛特等奖、武汉地区高校校园之星评选银奖、华中师大三好学生标兵、华中师大学生科研之星、华中师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省、市、校级奖项24个。同时,他还连年获得优秀三好学生奖学金……
 
但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竟被曝出抄袭丑闻。近日,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某、杨某接连向华中师大发出检举信,揭露贾某在《理论月刊》2005年第7期上发表的论文《鸦片贸易在华泛滥的经济视角思考》,系全文剽窃西北大学校内刊物《史林新苗》2004年刊(总第4期)上的文章《1840年前鸦片在中国泛滥之原由新探》(作者王某),除个别字句和段落外,两篇文章大体一样。此外,贾某在2005年7月出版的《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上发表的论文《翁同龢“罢退”之原由》,该文除作者和摘要,竟然与《史林新苗》2004年刊上的文章《试析翁同龢“罢退”之原由》(作者杨某)一模一样。
 
抄袭并发表这两篇论文,是贾某获得保研资格的关键因素之一。华中师大对此核实后,决定对贾某作出取消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处罚。
 
是潜规则在“逼迫”?同情者居然不在少数
 
令人深思的是,对于贾某的被处分,虽然多数学生表示赞同,但也有不少人为贾某鸣冤叫屈,称他是学术制度的“牺牲者”。有同学在校园网发帖:“抄袭不是我们的错!”、“贾学长,走好!”有的甚至反过头来指责坚持学术打假的王某是“沽名钓誉”、“别有用心”,理由是“现在社科界抄袭论文成风,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记者采访了几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他们说,“抄袭固然不对,但现在学校都拿论文论英雄。能大量发文章的学生,每年都能拿奖学金,都能评优,也最有可能得到保送研究生的名额。”因此,在这些学生眼里,“很多学校是在‘逼’着本科生发文章,这种‘逼’虽然不是明文规定,但那种氛围在催着你,‘逼’着你。”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关于推荐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规定》,基本条件达标的本科生若要取得保研资格,主要看综合考核成绩和各种奖励加分两个方面,而加分里面最受学生“青睐”的论文加分权重不轻——“在各学科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在学校认定的各学科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能拿到最高4分的加分。
 
华中师大一位2008届本科生说:“实际上,优秀学生平时成绩也就一两分之差,甚至可能只差零点几分,而发论文一下子可以加三四分。所以,今年我们系保研的同学,都不是大家公认的专业水平最高的同学,而是那些发表论文多的,有的保研同学甚至发表了七八篇论文,怎么发的?花钱呗。”
 
有学生直言:“现在一些学术期刊是给钱就发,学校里整天能看到一些‘低价征稿’的广告。我们很气愤,也很无奈:是花钱发几篇论文保研?还是虽然优秀却因没有论文落选?你说让人怎么选?”
 
在贾某的同情者眼里,发表论文既“好处”多多,又十分“容易”,何况“拼凑文章和抄袭文章,也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距离”,所以贾某选择了最快捷的方法——抄袭。而且,既然大家都在抄,所以贾某抄起来也就心安理得了。
 
痛定思痛,如何避免“丑闻”再发生?
 
发生这样的“丑闻”,究竟是抄袭者的错,还是评价体系的错?是期刊杂志的错,还是整个学术风气的错?一时间众说纷纭,而不搞清这个问题,又如何避免类似“丑闻”再发生?
 
在某些大学生眼里,“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态势只是大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延续,“这不是孤立现象,涉及整个学术评价制度本身。”
 
对此,遭到剽窃的王某旗帜鲜明地说:“抄袭只是个人急功近利的行为!环境和制度只是一个方面,但没有人真的强迫你发论文!”他说:“起初我检举贾某只是出于一时气愤,但后来我坚持讨个说法,就是因为看到太多人头脑糊涂,对学术腐败行为习以为常,异常容忍。学生如此,少数老师也如此,长此以往,还有谁‘傻乎乎’地扎扎实实做学问?那他们归罪的学术风气只会更坏!”
 
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处一位负责人则表示:“我们的评价制度设计很完善。”的确,记者看到,在保研加分项目中,并非只有“发表论文”一项,还包括“获国家级、校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获国家级学术竞赛一、二、三等奖”,“获省、市级学术竞赛或大学生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等其它项目,囊括了学生能力的诸多方面。只可惜,“多发论文”被不少学生当作了“终南捷径”。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