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肖洁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08-10-9 3:7:41
林而达:少吃肉救地球,还要看国情
本期关注:少吃肉来拯救地球?
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专家日前建议,人们应每周少吃一天肉,为解决气候变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称,相对于将汽车使用量减半,一个普通家庭将肉类消费减半,对遏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更大。

林而达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科学时报》:很多人觉得新鲜,牛羊打嗝排气会对温室气体排放乃至气候变暖产生影响。人类畜牧已有很长历史,为什么到现在成了问题?
林而达: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其实不是一个新话题,在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刚开始时科学家们就关注了这一问题。
我们先来看甲烷。虽然大气中甲烷的浓度远低于二氧化碳的浓度,但甲烷有很强的红外吸收能力,一克甲烷引起的温室变暖效应是一克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从而使甲烷在整个温室变暖效应中所占比重仅次于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大气中甲烷的浓度每年正以0.9%的速度持续增加。人为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有湿地破坏、种植水稻和饲养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排放甲烷,是饲料在动物瘤胃内厌氧条件下发酵所产生的。这是反刍动物独特的生理过程。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意味着能量的损失和动物生产力的降低。粗略地算,反刍动物吃的饲料中大约有6%到8%没有变成肉奶,而是变成了甲烷。
为什么现在动物的排放成了问题?那是因为地球上的反刍动物数量越来越多的缘故。
《科学时报》:目前全球动物甲烷排放量是多少?我国的情况呢?
林而达:2005年的数据表明,全球农业甲烷的排放量约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的相关排放占到10%~12%,其中动物排放占农业排放的32%,简单算下来,动物甲烷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4%。
我国1990年的动物甲烷排放的研究数据是550万吨,而公布的1994年的数据就达到了1000万吨。这可能与动物数量的变化和估算方法不同有关。1994年以后的增长就更快了,这主要是因为饲养动物的数量增加了很多。
《科学时报》:研究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首先要精确测定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量。牛羊每天到处跑,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呢?
林而达: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采用呼吸箱的办法。反刍动物被置于人工控制的密闭空调箱子里,箱子有进气口和出气口,通过测量前者和后者的甲烷浓度差异,可计算出动物甲烷的排放量。
但这个办法有明显缺陷,因为箱内的人工环境不能反映动物的实际生存环境,牛呆在异常环境里,可能会有异常反应。而且投资和运行费用高,每次实验的动物数量有限,正式实验前动物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由此产生了第二种方法。科学家们将已知渗透速率的六氟化硫渗透管放入动物瘤胃,使其以稳定低速释放六氟化硫,这种气体的物理特性与甲烷类似,在反刍动物的呼吸和换气过程中随甲烷气体一起排出。由于六氯化硫的排放速度已知,当在牛鼻子处测得六氟化硫和甲烷的浓度后,就可计算出甲烷的排放率。
前几个月有媒体报道《阿根廷科学家让牛背塑料罐》,指的正是这种测量方法。其实,最早是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三家开始采用该项技术。早在1999年,我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科学时报》:人类如何减少动物的甲烷排放?尤其对于我国来说,管好牛羊废气问题有什么实际可行的技术措施吗?
林而达:其实,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凡属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力的,都有利于减少动物甲烷排放。这二者没有任何矛盾。应该说,畜牧业生产力提高是一个持续的任务,主要可从两方面着手:动物品种和饲料成分。
在动物品种方面,通过科学育种、引进国外的高产品种,可以改良本地的低产品种。
而动物个体产生甲烷量与饲料成分及营养平衡状态关系最大。目前比较有效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甲烷抑制剂。甲烷抑制剂是通过化学物质调节瘤胃内代谢过程而实现减少甲烷生成量的。但该方法投入产出比偏高,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改善动物的营养成分。中国反刍动物主要供应粗饲料,由于饲料中氨的浓度低,缺乏硫、磷等矿物质,瘤胃内微生物生物量下降,饲料消化率和动物生产水平低。尿素/糖蜜舔砖可补充氨和矿物质。另外,反刍动物瘤胃内发酵蛋白质造成浪费,而过瘤蛋白可以避免在瘤胃内发酵,直接进入肠内消化,从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而舔砖和过瘤蛋白的原料易得,加工简单,使用方便,中国反刍动物饲养业使用很合适。
三、提高纤维素类物质的分解率。秸秆氨化和秸秆粉碎及颗粒化都非常适于中国。
《科学时报》:前些时候国外有专家呼吁人们少吃肉来减少排放,甚至提出少开车不如少吃肉的观点,您怎么看?
林而达:关于“相对于将汽车使用量减半,一个普通家庭将肉类消费减半,对遏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更大”这样的观点,如果只是为了换一种更生动的文字表达方式是没有问题的,反刍动物的排放总量比汽车的排放总量的确要大。但是谈到减半,不应该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的肉食消费量减半,发达国家减半还可以。因为我们的人均肉食消费量还很低,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很大。
我们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如果有人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愿意少吃点肉,这是可以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广大低收入的农民来说,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不能因为水稻田排放甲烷,我们就把不种水稻作为减排措施;不能因为动物排放甲烷,我们就把不养牛作为减排措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气候公约规定的保护气候目标之一是食物生产不受威胁,这当然包括肉食生产。还是要把中国的国情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我们相信并期待畜牧科学家一定能研究出更有效的减少动物甲烷排放新的技术办法。(本报记者 肖洁整理)
《科学时报》 (2008-10-9 A1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