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科学时报:碳交易走近中国民众
 作者:彭晓婵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9-6 8:4:56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科学时报 彭晓婵 报道]“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参会的149个国家通过磋商,达成共识,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内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平均减少5.2%。这是《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然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做到这一点,其工业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为了调和这种矛盾,这些国家可以在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向发展中国家购买部分二氧化碳的碳信用指标(二氧化碳的额度单位),或者直接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植树造林项目来抵消未能减少的二氧化碳量,而发展中国家必须将这笔资金用于绿化、造林来真正达到减少二氧化碳的目的。”8月18日,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在“向二氧化碳宣战”的讲座上这样说。
 
《京都议定书》催生的第一个国际林业碳汇项目
 
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生物界提供枝叶、茎根、果实、种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应。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森林一旦遭到破坏,也会变成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李怒云表示,广西正在实施我国第一个《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在广西苍梧县和环江县,从2006年开始,这个项目共计营造4000公顷人工林。在未来15年内世界银行将以一定价格购买其中60万吨二氧化碳碳信用。项目实施涉及当地的林场和农户。这不仅有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将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植被恢复、水源改善、生态保护、就业增加等多重效益。该项目是国际上第一个《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
 
中国绿色碳基金在行动
 
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绿化碳基金于7月20日正式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国绿化基金会名誉主席贾庆林在成立仪式上指出,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积极实施以增加森林储能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业碳汇项目,是生物质能源发展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要切实加强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努力把基金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要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到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中来。
 
中国绿色碳基金将利用募集来的资金组织一系列的林业碳汇项目,包括公益性的和商业性的。这将促进碳汇志愿者市场和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李怒云表示,尽管现在碳交易市场的成立时机尚未成熟,但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到这一有利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当中来,碳交易市场的前景十分看好。而就目前的收益而言,加入的企业可以获得通过计量、核查、登记、注册的碳汇信用指标以及出资部分的全免企业所得税(25%),并能树立绿色营销形象,增强企业的公众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
 
把二氧化碳买回家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60亿人,平均每年每人产生2.7吨二氧化碳,相当于需要每人每年种30棵树才能抵消。而面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作为普通民众,要如何参与到这一绿色行动中来呢?
 
李怒云表示,首先,采取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根本。比如,换用节能灯泡,将空调调到26摄氏度以上,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等。而目前如果想尽快为这一事业作贡献,就可以参与到碳汇项目行动中来,通过购买二氧化碳碳信用的方式,来支持植树造林项目,用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个人的二氧化碳“零”排放。今后,为了鼓励个人参与这一绿色事业,有可能参照给予企业收益的模式,购买二氧化碳的个人可以得到减免部分税收的鼓励。
 
目前,碳交易已在国际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英国贸易部气候变化项目办公室经理乔纳森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一场“碳风暴”必将席卷世界。除英国以外,其他参与的发达国家也看好中国市场,目前全球有70多家公司参与碳交易。从国际市场来看,现在对于碳项目的需求大于资金的需求,大家都在寻求真正减排、风险比较小的项目。
 
参与多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设计的专家周谷涵分析说,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从其他国家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比花费大量资金改进工业技术减排合算得多。因此,发达国家更愿意把资金和技术投入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间接获得排放配额。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时,发达国家及直接参与交易的碳交易商也会从交易中受益。他认为,不管从环境治理角度,还是从经济收益角度,面对虎视眈眈的各国买家,中国工业生产企业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层层推进正在给自己带来实惠。这种交易的达成显然是一种双赢。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科学通报》:高寒生态系统退化加速青藏...
碳交易走近中国民众
高寒生态系统退化加速青藏高原碳流失
实现油耗、NOX及碳烟同时下降的有效方式
《朗缪尔》:单壁碳纳米管能杀灭大肠杆菌
PNAS: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能改变...
美科学家定量确定碳纳米管电学性质
ACS Nano:最新研究定量确定碳纳...
70后首进院士候选人名单 年轻人占半壁...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名单
抗议定价高昂 编辑揭竿而起 学术出版界...
8月30日《自然》杂志精选
久违地球近百年的御夫座流星雨将于9月1...
谁是优秀的科学家 H指数来预测
《自然》:颠覆传统认识 干细胞如何书写...
涂光炽:一位真正的学者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