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导师离“老板”有多远
 作者:廖杰华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7-9-28 15:8:57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2007年9月21日,上海,同济大学数千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始报到。他们是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后的第一批新生。
 
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范大学一样,同济大学是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全国17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亦在试点之列。研究生收费消息一出,有媒体旋即宣称:中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时代到来。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 研究生收费与奖助学金的改革,只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部分而非核心。
 
按照规划,试点高校研究生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所有入校研究生新生都必须交费。学校将采取颁发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上海部分高校,试图揭开笼罩在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上的是是非非。
 
陈宇光既是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的主任,又是理论物理学的博士生导师。9月21日,是2007级博士生报到的日子。作为同济大学主管招生的负责人之一,他得“一心二用,公私兼顾”。一来将近800多博士生这天要完成注册报到,二来他也得抽空看看自己刚进校的博士生肖贤波。
 
博士生:助学金抵得上之前工资
 
肖贤波是此次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我硕士毕业后,在江西农业大学工作了一年,就正常考了。”不过,去年肖贤波报名的时候,同济大学的相关改革方案并未出台。而后来出台的改革政策却给肖贤波一个意外的惊喜。
 
“博士研究生每学年学费1.18万元,硕士研究生每学年学费1万元,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额资助学费”,肖贤波正好是650名全日制博士生的一个。
 
当然,除了全免学费,肖贤波还能享受其他资助。“一个导师原则上只能招收4名博士或硕士,招收的前两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导师需资助的助学金为每名3000元/学年,招收第三、第四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需资助的助学金依次为5000元/学年、8000元/学年。导师可在此基础上追加资助,每位博士研究生由导师资助的助学金上限不超过1.5万元/学年”,招生简章明确。
 
肖贤波最初的设想是边读博士边工作,“没办法,得养活自己”。但方案公布后,肖贤波更改了规划,“如果我读全日制,不仅可以免学费,还可以得到学校提供的每月800元助学金,足够生活”。
 
作为肖贤波未来的导师,陈宇光给了肖贤波另外一个惊喜,“第一年读课程时,我给你再加三、四百元。往下几年,如果表现好,我再给你加点”。
 
“这抵得上我教书时的工资了”,肖贤波说。
 
同学:不再有“公费”“自费”之分
 
在肖贤波得益于新制度进校读博士的时候,另一制度却被交回给历史,“同济大学以后就没有‘公费生’与‘自费生’的说法了”。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免收,每月还有基本生活费,而自费生的学费、生活费大部分都得自己解决。改革后,这种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变。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重在收费制度改革,其核心内容是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博士)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并行改为资助制,即取消国家计划,研究生不再分公费、自费,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费”,李永盛透露。
 
不过,“全面收费”并不意味着“全面自费”。“学生缴纳的学费只是全部经费中的一部分,收取研究生学费的收入其实是以奖学金形式全部返回学生”。
 
“博士生全额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为100%,硕士生全额学业奖学金和部分学业奖学金的资助面也为100%”,李永盛说。按照同济大学的说法:2007年度对研究生资助支出比2006年约增加1500万元,其中300万元来源于导师的科研经费。
 
导师:以后招生要考虑成本
 
“无论是博导还是硕导,原则上每学年最多招收4名全日制研究生。”与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参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高校相比,同济大学首次明确了对导师的限招政策。根据招生简章,每位导师需要为学生支付一定的助学金,每人每学年3000元至8000元不等。
 
“改革前,一个导师名下几十名学生,就像一个茶壶配数十个茶杯一样,怎么照顾得过来?”
 
同济改革新政的推出,受到了不少导师的欢迎,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的张治文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张治文直言:“新体制不错,只有适当的限招,使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培养进一步结合,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提高。”
 
而对于“没有研究项目,导师不能招生的”主张,张治文表示了他的赞同。“这是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导师没有科研项目,怎么去带研究生?科研活动怎么体现?研究生是要做研究的。”张治文说。“没有科研项目的博士点,只准招两三个博士,只能传宗接代”。
 
奖学金:不再是“公费生”的大锅饭
 
“把研究生对学习和科研的投入与对其资助结合起来,改变目前研究生培养经费资助中存在着的类似于“大锅饭”和“铁饭碗”的计划经济模式”,这是《同济大学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暂行办法》的第一条改革目标。
 
“我们会根据研究生的业绩,并按相关程序,考察研究生的学习表现和对‘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工作的实际参与程度等,在考核基础上调整奖助金的资助对象与资助额度”,李永盛说。“全日制博士,原则上每人每月补助800元,但更优秀的可以拿到1500元”。而硕士研究生均可以获得不同数额的奖学金。担任助研的硕士研究生还可以另外获得导师和学校的资助。
 
不过,对众多研究生而言,如此高额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铁饭碗。“蛋糕就那么大,到底切给谁,只能排排队,优秀的人才才能给”,李永盛坦言。“以前分公费和自费的时候,奖学金就像铁饭碗,自费生再努力,再优秀,那又能怎么样呢。资助要跟学业成绩挂钩,好的,继续给你资助,不好的给你拿掉。”
 
考生:2007年报名人数下降10%
 
“过去我们不收费,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计成本,只不过这个成本是由国家来承担的,而国家的钱从哪儿来?是纳税人的税负。”在全国17所高校先后公布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后,有人如此评论。
 
由于事关最引人注目的收费改革,因此给考生带来的影响让许多人始料不及。
 
“2007年研究生报名现场确认工作已结束。复旦、上海交大的上海地区现场确认数分别比2006年少了800人和500人左右。” 2007年,研究生招生报名一结束,上海媒体就报出了参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四高校报名人数下降的消息,而未参与改革的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报名人数则略有上升。
 
“上海四所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报名人数都下降了10%左右”,上海一高校负责研究生招生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该负责人的分析,造成这次后果的原因是“一是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对新的东西有误解;二是部分高校前期宣传解释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
 
不过,该负责人也坦承,“直到报名考试,许多学校的改革方案仍未出台”。而这“尚未出台”的后果就是,部分考生把全面收费理解为全面自费,想报又不敢报。
 
教育部:研究生改革核心并非收费
 
“把研究生改革说成是收费制度的改革,研究生改革的核心就是收费,这是不正确的。”针对有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是是非非,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在于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只有高水平的导师,才能带出高水平的研究生,而必要的研究经费也是关键。”“当前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收费制度,应解决:一是尽快取消目前实行的研究生收费双轨制,消除因入学时考试成绩差异而在缴纳学费上出现的收费不公。二是尽快完善研究生津贴制度。三是完善国家奖学金制度。四是高校应当实行学费“反哺”制度,学费的一定比例必须用于对贫困研究生的资助。”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都采取双轨制,有时会产生不公平,比如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录取生,可能分数只差几分,但是承担的费用却差很多,特别是有的分数低几分的,家境更贫困,却只能自费。” 李永盛称。
 
文科导师:“罢招”的尴尬
 
在参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中,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可能要数今年3月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包伟民的“罢招事件”。
 
作为全国17所试点高校之一,浙江大学很早开始着手进行研究生制度改革,并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方案提出,“导师资助研究生助学金的经费按照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资助额度随当年招生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具体执行办法,是将学科门类分为三类:一类是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二类是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农学、医药学(除临床医学外);三类是工学和临床医学。
 
第一类中,导师招一名硕士研究生,每年要向校方缴纳300元,招一名博士生,每年要向校方缴纳1200元。不过,这种改革方案招到了很多文科导师的强烈反对,包伟民教授是其中之一。
 
在一份名为《告考生》的声明中,包伟民称:“本人近年偶承青年学子缪爱,或有投考,然因不合时宜,无力缴纳此钱,复以为此申请‘扶植’(按‘规定’每年最多‘扶植’一名),迹近干乞,君子所不为。故告考生:新法之下,难与二三才俊灯下读史,以共教学相长之乐;烦请另投名师,以免误了前程。”
 
日前,记者专门就此事致电包伟民,包伟民告诉记者,“博士和硕士,一个都没招”。包伟民说,除了5、6个没毕业仍旧在读的几个学生,今年没招任何一个学生。“今年如果我招生了,还不被全国人民打死”。对于以后打算,包伟民称,“大不了专心写书”,“人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科研经费本就不多,我得用在项目上”。
 
事实上,此类问题并不是浙江大学一家独有。同济大学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改革,理工、医科都不会有问题,而占同济招生总额10%的文科则有点难,但全校一盘棋,没办法,也套进来了。”
 
在上海的另一所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改革进程就困难许多。“华师大文科多,做得非常辛苦”。“交多交少是一回事,要不要交是另外一回事。别的学科有钱,爱交就交,人文学科没钱,怎么交?” 华东师范大学一文科教授向记者抱怨。
 
针对文理科专业科研经费的差异性,同济大学的办法是对部分文科专业的导师助研费用进行适当补贴。上海交大则设立了专门的“文科基金”和“导师基金”,以帮助文科硕博研究生导师。“对导师需支付给研究生的部分培养经费,将通过基金替导师付掉。”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报考时作假 毕业6年后被撤硕士学位丢工...
教育部: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学成后应回国...
《谁为研究生教育买单》探讨研究生学费政策
清华每年5%研究生无学位 校方称此为维...
教育部发言人强调:研究生机制改革不是收...
研究生机制改革吸引考生 2008考研预...
同济大学导师部分科研经费将用于资助研究生
全国研究生考试预报名开始 农学类科目全...
9月20日《自然》杂志精选
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项目公布
新一轮“浦江人才计划”资助名单出炉
华裔科学家崔征发布新型癌症免疫疗法
973计划今年在8大领域启动73个项目
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发布 北大清...
潘建伟小组量子态远程克隆研究再度入选国...
华人科学家王明波荣膺“澳总理科学奖”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